鉅亨網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
2009 / 12 / 22 星期二 23:53
上海街頭人潮絡繹不絕,消費開支熱潮在此地蓬勃發展。
亞洲帶領全球走出經濟衰退深谷,部分動力來自消費者支出的蓬勃發展,看來對於亞洲的投資熱潮,到明(2010) 年仍將持續延燒。
強勁的政府金援救市計畫,在市場處於極度低迷時,對刺激國內經濟活動發展形成助力。大多數亞洲經濟體皆在成長,私人消費更是左右經濟市場的關鍵。中國、印度和南韓反彈情況良好,甚至較美國和歐洲早了一步。
現在部分人士認為,在亞洲的消費者支出大增景況,對經濟的援助效果大於金援專案。企業獲利狀況趨向理想、失業率在大多數地區開始下滑,令家庭對消費更有餘裕。且不像西方國家,亞洲消費者負債額度較低,且銀行正擴大信貸供給。
在香港街頭上,大陸觀光客成群結隊進入如 LouisVuitton 等高級奢侈品零售店消費。近幾個月來,湧向馬來西亞、越南和韓國的遊客數量反彈增長。而儘管部分乃受經濟振興專案拉抬,汽車銷售銳幅增長的情況仍不容小覷。
這些對世界經濟來說都是好現象,現全球可謂仰賴亞洲,逐漸將整體經濟拽拉出衰退窘境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(IMF) 預期,經通膨調整後,到明 (2010) 年亞洲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將為 7.3%,而相較之下全球經濟比率僅得 3.1%。根據 IMF 資料顯示,中國過去 3 年來,已占了全球經濟成長比率的半數以上。
亞洲的私人消費增加,是一項相當正向的跡象,表示高度仰賴出口的亞洲經濟體-尤以中國為甚-,在更多國內消費刺激增長的情況下,經濟正朝重新平衡發展的長期目標前進。此跡象也是 G20 會議上討論的重心,令美國消費者偏向儲蓄,而亞洲消費者支出更多。
和國內消費占經濟比例 1/3 的中國相比,美國比率則為 2/3,且大多數已開發國家皆超過 50%。即使中國今年零售銷售額成長幅度已超過 15%,該國經濟仍需要好幾年時間,令國內消費比例突破 50%。
在其他亞洲地區情況略有不同,和中國相同的是,印度、菲律賓等國家消費情況皆呈增長。但異於中國的是,其他亞洲國家的私人消費比例,已超過國內生產毛額 (GDP) 50%,這意味著消費情況越為熱烈,對於經濟成長便相對有越高的效益。
印度政府提供補助,且汽車文化方興未艾,汽車銷售情況大好,11 月銷量上增至超過 13 萬輛,較去 (2008) 年同期高了 61%。零售商也感受得到,整體消費支出情況正在逐漸回溫。
菲律賓消費者支出第 3 季年增 4%,是去年末以來最大的增幅。
亞洲過去數月,旅遊業也出現了反彈情況,馬來西亞今年遊客人數可能創下新紀錄,高於去年的 2200 萬人。在今年年底,中國遊客將首次有機會至馬來西亞觀光。
上述各種景況並不意味著亞洲可靠消費者支出獨大,該地區仍高度仰賴出口發展。但確實可由此看出,即使歐美地區消費需求上升緩慢,亞洲地區經濟到明年或許仍將繼續強勁增長。